玩具等在华外资企业有社会责任弱化倾向
一些外资企业在华出现社会责任弱化倾向是当前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是日前从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6)》(以下简称《报告》)中了解到的。
一是一些跨国公司在华非法避税。中国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据保守估计,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每年避税达300亿元人民币。外企避税手段包括:利润转移亏损以及避税与贷款的连环套等。
二是外资战略购并及“独资化”、“大型化”趋势增加了行业垄断的风险。这种趋势,一方面会促进外商独资企业技术转移程度,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资本和技术集约程度及规模效益,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会为我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减少我国现有企业通过合资或合作方式引入新的资金、技术的机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一些重要工业领域形成较高的产业集中度,从而增加了少数外资企业进行行业垄断的可能性。
“如何反对垄断建立健康的生产竞争秩序,已经成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问题。”《报告》说。
三是一些外资企业劳工标准偏低。主要是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特别是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做贴牌生产的私营企业,涉及到电子、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工艺品这6大行业。因为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员工的职业健康和权益保障方面问题比较突出,许多生产安全事故、职业中毒、员工权益受侵害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些企业。
四是一些外资企业产品安全不达标。2005年,有关知名品牌安全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从肯德基的“苏丹红 ”事件,到雀巢奶粉的“碘超标”;从哈根达斯的“黑作坊”到“黑香油”流入家乐福,多家企业身陷“质量门”。进入20 06年,麦当劳、索尼、杜邦等知名品牌依然风波不断,博士伦、cocacola/Index.html">可口可乐、百事等又“后来居上”……
五是外商投资企业违法户次减少,罚没金额增加。2005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企业登记管理法规的外商投资企业 1.7万户次,比2004年减少4283户次,同比下降20.5%。违法的主要原因是不按相关规定接受或办理年度检查。
除了外资企业在华出现社会责任弱化倾向外,《报告》认为,区域与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依然突出也是当前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商企业对我国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科技产业比重偏低,绝大多数集中在低端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集中于制造业而非服务业。外资与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
我国仍处于以生产加工为中心的中低端分工格局。
外商企业投资与我国的地区导向偏离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在全部吸收外资中比重仍然很小(仅3.05%),且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
外资来源相对较为集中,且质量不尽人意。2005年统计显示,我国外资主要来自我国香港、维尔京群岛等部分自由港,大多为中小资本,甚至有不少“假外资”,大型跨国公司比重不高。
为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报告》提出五点建议:加强战略研究,制定战略规划;根据经济发展新阶段要求,调整外资的政策导向。从追求满足资金数量需求、促进增量增长向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变;规范地方招商工作,从粗放式引资转向理性选资;强化在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实现中外双赢;创造有利于内资、外资投资者平等竞争的环境,培育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力。